發表於 2006-12-29 11:07:20

藝術科學化

藝術科學化 (明報) 12月 29日 星期五 05:05AM 【明報專訊】15世紀初,西方國家以意大利的佛羅倫斯為首,作為文化與經濟的發揚地。其經濟的繁榮,使當權者鼓吹文化藝術發展,人文主義的興盛令數學與科學也同時被推崇。故此,這時期的藝術家也重視科學的應用,例如在構圖創作上都以精細的數學來推算實在的比例,「科學化」令作品更準確精細。
布魯奈萊斯奇(下稱布魯)(Brunelleschi, 1377至1446)是文藝復興時的著名建築師。他推崇的透視法跟文藝復興前所運用的不一樣,他研究出如何在平面上把物體在空間中的立體感表現出來。
有一透視法稱為線性透視(Linear Perspective)(圖二),即畫面上的全部平衡線及體面邊線均呈同一角度後退,以致集中於單一的消失點(Vanishing Point)。這樣的計算,能夠使觀者看到畫中遠近的細節,提高真實感。
浮雕的透視
布魯的透視法建樹立榜,對當時及後世藝術家尤有深遠影響。在這之前,他與吉伯第(Ghiberti)為了佛羅倫斯洗禮堂的青銅大門浮雕而競爭,分別創作了《以撒的獻祭》(圖三及圖四)。此題目是根據聖經記載,在人類遭遇洪水之後,挪亞的家族繁衍到各地。年達99歲的亞伯拉罕渴望有一子,上帝賜了他一子,取名以撒。一天,上帝突然命令亞伯拉罕把以撒殺掉。對上帝非常敬愛的亞拍拉罕帶兒子上山,正欲把以撒砍殺的一剎那,天使趕到,告訴亞伯拉罕上帝的要求只是為了試探他的虔誠。布魯和吉伯第均能雕出這一刻的情景,也顧慮到佈局及結構,在狹小的空間表現了很多細節,據說吉伯第更在此作品表露了布魯的透視縮減法。雖然布魯的《以撒的獻祭》(圖三)顯出氣勢與力度,但相比吉伯第的作品(圖四),就少了高雅的氣質;亞伯拉罕側身扭動的體態為題材減少了之悲劇感,浮雕下方也少了流動空間感。種種因素使吉伯第最後勝出,為聖母堂完成第一組與第二組銅門上的浮雕。
壁畫的透視
圖二的透視解構圖是源於佛羅倫斯聖母堂壁畫《三位一體》(圖一)。《三位一體》是由馬薩其奧(Masaccio)所繪畫的。某些藝術史學家認為布魯有參與指導馬薩其奧的壁畫創作。作品內跪的是捐贈人兩夫婦,兩柱內分別是聖母瑪莉亞(Virgin Mary)與聖約翰洗者(St. John the Baptist)。壁畫的消失點落在石造建築的聖壇上,最高的是上帝,以兩手扶被釘在十字架的耶穌。在上帝後是拱弧形的頂教堂的壁畫,遠近的透視是依據數學理論計算出來。壁畫內的每一部位比例準確令畫面平衡和諧,《三位一體》是象徵文藝復興時期所追求的真實感(Realism)和以科學化應於繪畫結構的特質。精確的透視
圖五是北歐法蘭德斯畫家范艾克(Jan Van Eyck)應邀商人阿諾費尼(Giovanni Arnolfini)之請求,為他與新娘繪畫一張在臥室的人物照。這張作品充滿象徵性,以不同物件象徵神聖的婚姻。左下角及中間有兩雙鞋,臥室仿如聖地,代表臥室的神聖;小狗代表彼此的忠貞;枕邊椅上的聖瑪格麗特(St. Margaret)雕刻像代表了多子多孫;柑橘是一種純真、無邪的象徵;吊燈上的蠟燭代表上帝在場,為婚禮見證。跟布魯和馬隆其奧所運用的透視法不一樣,范艾克沒有以中心點作消失點,以光線的明亮、細膩寫實處理物體質感。根據透視分析圖,下方的消失點是從鞋子延伸到鏡下紅布所構成的層次,畫面上方所延伸的消失點落在水晶大燈下,這種透視法強化了現實錯覺的作用。牆上房間後面的鏡子,反映前景兩位主角和畫家的身影,製造立體效果。鏡中反射的畫家身影,也讓人聯想到畫面外的另一空間。范艾克精密仔細的透視法同樣具有科學性的準確。文藝復興是西洋藝術的一個顛峰時期,許多天才橫溢的大師也在此時誕生。以繪畫來說,文藝復興時期的透視法就像是一把文明之鑰匙,為西方藝術開啟了理性創作與解讀之門,使後世能科學化地去延伸和探究藝術的發展和其精神。

[ 本帖最後由 芝 於 2006-12-29 11:11 編輯 ]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藝術科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