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 2007-1-5 11:44:47

無神論(atheism)

以否定上帝為第一原則的一種哲學,它是有神論(theism)的對立面。無神論和無神論者這兩個詞最早見於柏拉圖的著作。



  無神論又分為理論的無神論和實踐的無神論。理論的無神論對上帝的否定,以排除上帝存在的可能性這種思想體系為基礎。實踐的無神論者對上帝的否定反映在指導個人的公、私生活方式中,他不考慮上帝的問題,而完全根據有限的價值決定自己的行為。理論的無神論可以是否定的,也可以是肯定的。明確的否定的理論無神論毫不含糊地否定上帝的存在,在提出世界和人的命運概念時完全排除超驗的第一原則或靈魂不朽說。含蓄的否定的理論無神論又稱隱蔽無神論;相信這種理論的人雖然肯定上帝的存在,但卻使他失去了某些基本屬性。在近代思想中占統治地位的是肯定的理論無神論。它是一種人學的無神論,以人取代了上帝。



  無神論有它的歷史發展,它是文明和思考的成果。在古希臘、羅馬和早期基督教時代,態度明確的無神論者是很罕見的。現代國家的無神論概念是由義大利政治家馬基維利(Niccolo Machiavelli)創立的。他的原則是只要目的正當,可以不擇手段,從而肯定政治獨立於一切道德準則,說到底也就是獨立於任何宗教形式。笛卡兒確立了無神論的現代的肯定形式,他將他的思想建立在「我思故我在」這一命題上,因而把真理的基礎建立在證據和思維主體的自由上。笛卡兒的哲學體系曾被譴責是無神論的,因為它用機械論的觀點對一切自然現象都以物質、運動及其規律加以解釋。



  18世紀是法國啟蒙運動的無神論勝利進軍的時代。啟蒙思想家把英國的自然神論和經驗主義以及笛卡兒的機械論熔於一爐。霍爾巴赫男爵(baron d'Paul Henri Dietrich Holbach)認為無神論者是「摧毀了對人類有害的迷夢和幻象,使人類成為能夠重新回到自然,回到經驗,回到理性去的人」。德國啟蒙運動加劇了與超自然主義的對抗,以便肯定理論性的必然性和自然界的自足自給能力,而反對任何超經驗的觀念。馬克思主義的無神論把費爾巴哈(Ludwig Feuerbach,1804∼1872)的無神論推進到它的極端,譴責宗教是「人民的鴉片」,是人類產生異化和剝削的主要原因。



  20世紀無神論的主要形式是「激進的人本主義」,它完全在人類行為或科學的範圍內解釋人的存在。根據心理分析學的創始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理論,宗教完全是神經受挫的結果。邏輯實證主義也激烈地否定上帝,他們認為上帝是一個沒有意義的、不可知的概念。德國的存在主義者雅斯培(Karl Jaspers)和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強調宗教超驗的含糊不清的性質,但不否定它對人類的重要性。法國的存在主義者沙特(Jean-Paul Sartre)卻更為激進,指出上帝的觀念是自相矛盾的;而卡繆(Albert Camus)則認為對上帝的肯定就是對人類理性的否定。1933年美國發表的《人本主義宣言》。根據進化論的觀點闡明人學無神論的精義。無神論在西方世界的發展使人的地位上升,以求實現人間的理想,而把人自己看作價值的主體、根源和根本對象。



  無神論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形式。印度的數論派、佛教和耆那教都承認一種泛靈論的無神論;關於涅槃的佛教學說也暗含了對神人格化的否定。古代中國的無神論是以孔子的絕對道德主義和孟子的性善論為依據的。無神論的狀況在古代的希臘羅馬世界是極其模糊不清的,但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曾因批判了通俗宗教的多神論,贊同超驗原則的一神論,而被指控為無神論者。早期基督教徒由於不承認國家宗教而被指控為無神論者,並受到羅馬皇帝的迫害;在基督教內部,異教徒也曾被攻擊為無神論者。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無神論(athe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