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 2007-9-4 21:01:45

恆星之間的演變

恆星之間的演變

老實說這文章是趕鴨子上架的,所以只能說出其基本中的基本,日後本人有時間的話,會對每個星體類型進行大量分析!




黃矮星(主序星一種)
黃---
首先介紹的,當然是我們的太陽(黃矮星類)

黃矮星是一些非常常見的恆星

其名稱的由來,當然是因為他們都發著一些黃�橙色的光。

黃矮星的溫度,大多是5000∼6000k

以5000∼6000k對應的色就是黃色。


矮星---
矮星用意就是給一些體積較少的恆星

但現在其實已經不常用了,現在通常直接讀出其光譜類型(如太陽的光譜類型是G2V)


年晚時的恆星類型---
紅巨星



紅矮星(主序星一種)
紅---
接著介紹的,就由最接近太陽系的恆星---比鄰星開始說起

比鄰星是紅矮星的一種,紅矮星是宇宙間數量最多的恆星類型,大約有70%以上呢!!

紅矮星的質量和溫度,都比黃矮星低,溫度只有約3500K

也因紅矮星的內部引力不足,所以不能把氦聚合

因此紅矮星是不會變成紅巨星的

他們只會逐步收縮,直至氫氣耗盡。所以他們不可以成為美麗的星雲........

但也因為此,所以一顆典型的紅矮星,壽命可高達數百億年!


年晚時的恆星類型---
黑矮星



藍矮星(主序星一種)
藍---

白跟藍給人的感覺,就是很熱

就像燒東西一樣,先是紅熱,後是灼熱,然是白熱,再是藍熱

所以能發出這些美麗白�藍光的恆星,大多是質量比一般主序星大,溫度比一般主序星高。

按照光譜類型

白光的是A型(7000K∼10000K)

藍光的是B�O型(10000K以上)

比較出名的藍矮星是 十字架二α1 (28000K)

由於這類恆星的質量通常是較高的,所以年老後會進行超新星爆發的機會有大大提高


年晚時的恆星類型---
紅巨星(大機會)
紅超巨星(少機會)
藍超巨星(極少機會)



紅巨星
這是質量極少恆星年老後的結果

因為重力而收縮並被加熱,但因體積大而對溫度有很大的影響

在上面的氫也會跟著一起收縮,因此融合的速度會增加,產生更多的能量,導致恆星變得更為明原來亮(比原來亮1,000∼10,000倍)

大多數的紅巨星光譜類型只有

K(3500∼5000K)
M(3500K以下)

年老後的太陽---
太陽的結果,當然也是變為紅巨星

而體積大約會比現在大100倍以上呢!

更以前的看法:
太陽的體積能把地球吞噬

以前的看法:
天文學家忘了把太陽變大後失去的質量計算,那時的結果是,太陽的體積能把金星吞噬,但地球也會變成一個炎熱的地獄

現在的看法:
太陽的引力也會因為質量�密度的減少而減弱,所以除了水星外,其他行星的軌道會向外逃離至較遠的距離上.


年晚時的恆星類型---
白矮星(極大機會)
超新星爆發>白矮星(極少機會)



藍巨星(其實也是主序星的一種?)
我也說過了,矮星用意就是給一些體積較少的恆星

那麼巨星的用意就是給一些體積較大的恆星

相對的,藍巨星的體積,溫度跟質量都比其他矮型的主序星高

藍巨星的光譜類型通常是B5以上!

體積也可以跟紅巨星有得比呢!

但通常這類恆星的壽命也極短,只有10億年或更低


年晚時的恆星類型---
紅巨星(中上機會)
紅超巨星(中下機會)
藍超巨星(極低機會)



紅超巨星
紅超巨星是質量極大的恆星年老時所演變而成的

因其溫度低(光譜類型大多是K/M),質量高,體積大,所以是號稱宇宙最大的發光恆星類型

但其實這類恆星的密度卻是非常非常的小,通常比空氣的密度還少呢!

所以他們其實是"空虛的大巨人".

而這種星也常常發生小型爆炸(通常是快要超新星爆發的先兆)

紅超巨星也會因核心的不穩定而壓縮成藍超巨星(沃爾夫-拉葉星)


年晚時的恆星類型---
超新星爆發>中子星(極大機會)
極超新星爆發(極少機會)



藍超巨星(沃爾夫-拉葉星)
藍超巨星是溫度極高(25000~50000K),體積大的恆星類型

但因其質量大的關係,所以壽命極短


藍超巨星有3類方法能達成

1.
在原始星時已經擁有極大質量的恆星,當成形後便是藍超巨星

2.
大質量的紅超巨星因其核心不穩定而變成藍超巨星

3.
有些行星狀星雲的核心恆星都屬沃爾夫-拉葉星


年晚時的恆星類型---
超新星爆發>中子星(較大機會)
極超新星爆發(較少機會)



白矮星
白矮星是一些巨星死亡後演變出的結果

其體積很少(只比地球略大),密度高(所以引力也很高),半個太陽的質量

這種星因缺乏能量的來源,所以會逐步釋放熱能而發光

但當幾千億年後,釋放能量會造成恆星逐步冷卻,表面溫度逐漸降低,所以他會冷卻成無法發光的黑矮星


年晚時的恆星類型---
黑矮星



中子星
中子星是一些質量較大(低於太陽5倍質量,但高於太陽1.5倍質量)的巨星超新星爆發後演變出的結果

其體積極少(直徑只有數10∼20公里),密度極高

這種星經過很長的時間後 , 它轉得越來越慢了 , 到最後也會完全停止轉動

但要中子星完全停止轉動的時間,一定比宇宙年齡還要長呢!


可能變化之恆星類型---
黑洞(極少機會+要有物質給他吸收)



塌陷星
是極超新星爆發後的結果,這種星會直接變為黑洞。


黑洞
黑洞是宇宙裡最黑的星體,其強大的引力,連光速也無發超過他的逃逸速度

簡單來說,他有一個重力奇(讀"基")點,當有個人(前提是他不怕其強大引力)

接觸到他,理論上是會立即塌陷於他!

由於黑洞不會發光,所以只能靠觀察黑洞周圍物質被吸引時的情況,找出黑洞位置。


黑矮星
白矮星冷卻後的結果,但因宇宙內理論上還是沒有任何黑矮星,所以對其的發展和型態還是不太清楚。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恆星之間的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