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 2008-10-15 10:44:30

裸鰓動物的身體構造

http://www.nehs.hc.edu.tw/~wbjie/nudibranchs/list/P8220004.jpg
http://www.nehs.hc.edu.tw/~wbjie/nudibranchs/body/phyllid.jpg        

葉海蛞蝓的外形:
  雖然腹足類軟體動物多半具保護身體的石灰質硬殼,但是厚重的殼也成為一種行動上沉重的負擔,在呼吸系統、消化系統與排泄系統等構造上必需作調整,所以大多會扭曲內臟器官,符合螺體構造;
  但對無殼的裸鰓動物而言,不僅脫去保護的外殼,呼吸的外套膜腔(mantle cavity) 消失,外形上作了許多新的適應和演化,如外套膜(mantle) 表面多了絢麗的警告顏色,以及保存刺絲胞武裝的角突(ceras) ,及分泌毒液的外套膜腺體(mantle glands)

發表於 2008-10-15 10:44:45

http://www.nehs.hc.edu.tw/~wbjie/nudibranchs/list/P1010012.jpg
http://www.nehs.hc.edu.tw/~wbjie/nudibranchs/body/phyllid2.jpg        

葉海蛞蝓的感覺器官:
  海蛞蝓頭部上方一對特別的感覺器官--嗅角(rhinophore),主要能感應生活環境中的化學分子,幫助找尋食物,判斷前進的方向等功能,類似我們人類的鼻子吧!但畢竟海蛞蝓並無特化的眼睛構造,敏感的嗅覺當然更為重要;
  嗅角的形狀為鰓葉狀(lamellate),大約10 ~ 20餘個鰓葉構成,可增加與水的接觸面積;其它不同種類的海蛞蝓,則嗅角外形也會有很多差異,是外形上重要的分類依據;
  為了保護嗅角構造,在危險時可快速縮入基部的囊內,以免成為魚類的食餌

發表於 2008-10-15 10:45:56

http://www.nehs.hc.edu.tw/~wbjie/nudibranchs/list/P7230044.jpg
http://www.nehs.hc.edu.tw/~wbjie/nudibranchs/body/phyllid3.jpg        

葉海蛞蝓的腹面觀:

口位體前端腹面;口外一對口觸手(tentacle),負責對食物的感覺
  足位於腹面,用於爬行及分泌黏液
  生殖道開孔於體右前方,外套與足部之間,內有雌、雄性生殖器官(雌雄同體 Hermaphroditism),生殖配對時為異體受精,也就是說交配雙方都會伸出生殖道,彼此交換精子;產卵時也是由此處分泌卵團(egg mass)

*疣突 tubercle

發表於 2008-10-15 10:47:06

http://www.nehs.hc.edu.tw/~wbjie/nudibranchs/list/block.gif
http://www.nehs.hc.edu.tw/~wbjie/nudibranchs/list/P7230047.jpg
http://www.nehs.hc.edu.tw/~wbjie/nudibranchs/body/chromo.jpg        

多彩海蛞蝓的外形:   
與葉海蛞蝓外形最大的不同在於體背中央後側的次生鰓(secondary gill) ,取代退化而失去氣體交換功能的外套膜腔;同樣的,重要的呼吸器官,在遭危險時,也可以收入基部的囊內   其外形為羽狀,有的種類為二回或三回(bipinnate or tripinnate) 分枝狀

發表於 2008-10-15 10:48:26

http://www.nehs.hc.edu.tw/~wbjie/nudibranchs/body/gill_movie.gif
http://www.nehs.hc.edu.tw/~wbjie/nudibranchs/body/chromo2.jpg        

多彩海蛞蝓鰓的擺動:   
次生鰓規律的擺動同樣是為了加強氣體交換的效率,如同我們日常利用攪拌器加速奶粉擴散的原理相同;
  有趣的是,海蛞蝓消化管末端的開口 -- 肛門(anus) ,就位在花束般的鰓枝之中,這豈不是不太「衛生」?說不定這正是它們要不斷擺動鰓的原因ㄅ!?

發表於 2008-10-15 10:52:32

http://www.nehs.hc.edu.tw/~wbjie/nudibranchs/list/P5150073.jpg
http://www.nehs.hc.edu.tw/~wbjie/nudibranchs/body/flab.jpg        

扇羽海蛞蝓的外形:   
這類海蛞蝓經常被人視而不見,原因是體型都很小,不細看容易誤認為是一個小水螅或小海葵,就算你發現了它的存在,恐怕也難立刻辨識是否為裸鰓動物,因為類似的動物還有種類、數量也不算少的囊舌目腹足動物(Order Sacoglossa)
  裸鰓動物的辨識也不太難,請細看它頭部上方是否有嗅角(rhinophore) 構造,且不是中空管狀,那應該才是裸鰓動物(Order Nudibranchia)

發表於 2008-10-15 10:53:54

http://www.nehs.hc.edu.tw/~wbjie/nudibranchs/list/P8160071.jpg
http://www.nehs.hc.edu.tw/~wbjie/nudibranchs/body/flab2.jpg        

灰海蛞蝓的簑翼:
  簑翼狀的突起構造稱為角突叢(ceratal group) ,每一叢具突起排列呈冠狀,內部常能見到消化道;
  突起頂端內部電顯細微構造顯示,藏有來自刺絲胞動物的刺絲胞(nematocyst)的儲存囊,這種以納取他人武器為己所用的特性,令人驚異與折服!
  右圖紫色變翼海蛞蝓更令人驚訝的是,角突內壁結締組織甚至保留軟珊瑚的共生藻類--蟲 黃藻 (Zooxanthellae),可藉藻類的光合作用獲取養分,扇羽狀排列的角突叢也能讓藻類得到充足得光照,成為互利共生關係。

發表於 2008-10-15 10:55:52

http://www.nehs.hc.edu.tw/~wbjie/nudibranchs/body/Phyllodesmium.jpg
http://www.nehs.hc.edu.tw/~wbjie/nudibranchs/body/Phyllodesmium_s.jpg        

海蛞蝓的共生藻:  蟲黃藻(zooxanthellae)是能共生於刺絲胞動物體內的單細胞藻類,例如造礁珊瑚體內便含有大量共生藻,除了使珊瑚礁鮮艷無比外,更重要的是,藻類行光合作用並提供產物給珊瑚生存使用。
 軟體動物中蛼蟝貝類也能提供蟲黃藻共生在外套膜上,但裸鰓類如翼簑海蛞蝓或灰海蛞蝓(aeolid),取得共生藻的方式則非常特殊,甚至可說是竊盜,其食用含蟲黃藻共生的刺絲胞動物後,將所擄獲的藻類移動到分布體表的消化腺管內,並能繼續享用共生藻所帶來的好處,想不到吧!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裸鰓動物的身體構造